跳到主要內容區
 
 

棄針筒拿畫筆 專研清史擅長解說-專訪史學所博士生梁慧美

(採訪撰稿/Betty Kong) 與 Ava Liang

史學所博士生梁慧美曾是穿梭在醫院的白衣天使,十多年前她褪下護士服、放下針筒,拿起文房四寶走進學術殿堂。舉辦過個展的她不僅是策展人,也是故宮特展導覽員,例如正舉辦中的奧塞展,就能見到她以專業口吻為參觀者盡情解說。

‼出奇不意的人生 踏進美術的世界 

人生的變化常是意想不到的驚奇。幼年時期的梁慧美的才藝表現常獲得肯定, 但一心嚮往藝術的梁慧美來自傳統家庭,父親認為才藝無法成為志業,建議她讀護校。於是,「余謹以至誠……務謀病者之福利。」在宣讀南丁格爾誓言後,她成為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
懷二女兒時,她離開醫院成了全職媽媽,育兒期間誤打誤撞報名了「水墨班」。當時,有位牧師看著梁慧美的畫說,「妳非常有天分,雖然這時學習有點慢了,但還來得及,還是有機會能有很好的發展與成就。」鼓勵她深入學習。
接著,她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人物水墨畫課程,一位經驗豐富的人體模特兒觀察梁慧美的畫風、筆觸,說「有大師的氣勢。」老師也曾在班上誇讚她的天分。
獲得許多前輩的肯定後,梁慧美充滿自信心, 39歲的她正思考著「難道只能在研習班一直臨摹老師的畫嗎?」她想要了解什麼是美術、美學,希望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畫別人的影子」。

‼忙碌的學生生涯 研究個展樣樣來

幾經思索後,梁慧美決定回到校園,一路從文大的藝術學院美術碩士班讀到文學院的史學所博士班。
剛進入既陌生又專業的藝術領域,猶如當年第一次接觸醫學、生物學、解剖,辛苦地從基礎理論學起的同時,必須找到研習的方向。從美術碩士班進入史學博士班後,要補修許多學分,甚至也到他校補修課程,課業之餘還籌辦個展,她形容博士生一、二年級生活是「不知道怎麼撐過的」。
通常藝術家約2-3年才會舉辦個展,梁慧美卻在博一、二時接連在大夏館與華岡博物館舉辦「公主的多寶格」二場個展。從場地、選件、設定主題、動線規畫、活動安排等都「自己來」,將每分、每秒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創作到手部拉傷,直至今日仍未完全復元。每當拿起畫筆時,總會忘記舊疾,這就是梁慧美專心投入的個性。
全心投入卻也不免遇見瓶頸,幸而能力有限時,總有美術所和史學所師長的協助。滿文權威、退休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莊吉發,是梁慧美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她因此經常來回在文化大學及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間。
在華岡博物館舉辦個展時,史學系副教授周健曾在她的畫作前停留,凝視畫作中的貓說「看起來好像哦!」她的畫勾起周老師與愛貓之間的情感,老師的感動也鼓勵著她堅持藝術創作的道路。
衷情於創作及研究的她,仰慕著歐豪年老師,有意選修他的課程,可惜卻沒有開設。但她不放棄,數次主動向歐老師請益,而終能得到指導。歐老師愛戴學生的方式,總是會「碎碎念」幾句,再不厭其煩的和學生討論。

‼創作研究豐富 特展解說精彩

有學術及實務經驗的梁慧美平時也在故宮博物館舉辦的知名「特展」擔任導覽員,包括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等,都能看到她為觀眾解說的身影。
展覽時,她總是泡在圖書館及資料海中尋找線索後,整理成有系統的訊息,盡其所能在有限的導覽時間內說給參觀者聽,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心中留下展覽的知識與回憶。
她認為,每一特展皆是新的挑戰,要能在短時間內吸收、消化後回饋給參觀者。由於本身就是創作者,因此較能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但與參觀者的互動也是一種學習,誠如學海無涯,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將心比心的從作品到解說,是一種跨世代、跨國境、跨領域的不同對話,每每都有滿滿的收穫。

‼得天獨厚的文大 創作的靈感 

梁慧美對於文化大學有一種執著,文大是她的生活,從家裡就能遠望學校,每每都想走近窺其面貌。走在校園內的宮廷式建築間,感受愜意的學習氛圍與自然環境的多樣性。春天的校園尤美,櫻花、杜鵑花等爭奇鬥豔,花香氤氳,梁慧美浸淫其中,雕琢自己的美學素養。
除了得天獨厚的環境,他也讚賞老師的專業認真及校內資源的豐富,例如華岡博物館,是其他大學都沒有的資源。她曾到政治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修課,「還是文大的圖書館資源使用起來最上手,行政服務也最親民。」她說。
「專注做,不要放棄,堅持下去,即便年紀大也不要放棄夢想,做喜歡的事情會做的更好。」是她常分享的人生哲理。投入學習領域,是家人的支持,辛苦會有,但梁慧美甘之如飴。(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