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讓地球和理學院一起永續發展吧!–盧光輝院長專訪

(採訪撰稿/許可欣 106年05月31日)

少子化的問題日益嚴重,大學系組錄取缺額人數屢創新高,私立院校受影響的程度又甚於公立大學。然而本校理學院卻能在逆勢中維持穩定,每年皆有九成以上的報到率,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率和升學率也有不錯的表現。102-104年度共計有327人次考取研究所,其中七成以上考取包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國立大學研究所。這一切除歸功於理學院全體老師的付出外,自二○一○年起帶領理學院前進的盧光輝院長更功不可沒。

♨對台灣逾三十年的愛

香港出生、美國求學的盧院長,在研究所時期聽同學說起台灣的研究環境,毅然決定申請台灣教職,進入文化大學之後,一待三十年。他說,喜歡台灣的理由很多,但研究環境自由是主因。盧院長剛到台灣時,由於政府鼓勵研究,他幾乎火力全開地申請研究計畫,最高紀錄曾經同時執行十項計畫,偌大的辦公室裡滿是研究生和電腦,不僅累積大量的研究成果,也培養了許多研究人才,例如目前在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吳美瑩教授、本校的地理系陳守泓副教授等,都是盧院長的得意門生。
院長的外籍身份除了無法網路訂購車票,並不影響生活,但讓他能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生活周遭,並且更能理解並尊重每個文化的不同。例如,文化大學自有其組織文化,只要放開胸懷了解其管理和思維方式,適應後就會如魚得水。文大學生和公立大學學生也不同,後者的好勝心較強,在課堂上會想辦法考驗教授的能力,這種態度固然有利於學習,但易陷於過重的得失心;相較之下,文大學生較尊師重道,或許學業程度不及公立大學學生,但只要循循善導,學習成就並不遜色。

♨多管齊下.百年樹人

理學院著重理論基礎,但學生程度不一。為了照顧每位學生,各系所皆設有班導師制度,輔導學生各方面的問題;部分學系更設有學業輔導教師、教學助理等制度,幫助學生處理學業上的問題;選課人數較多的課程(如統計學、英文等)則提供課輔小老師與線上課業輔導,針對落後學生提供「一對一」或「一對多」個別輔導。
理學院各系所的專業課程安排,也因應時代改變,努力跳脫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多元設計,例如透過「翻轉教室」、討論與實作、業師授課等,啟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尤其,為了增強學子畢業後的競爭力,理學院還制定多項策略幫助學生,包括小論文、第二專長、英文檢定合格要求、機構實習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將第二專長列為畢業門檻之一。近年職場強調π型人才,各校都鼓勵跨領域學習,但理學院早自101學年度開始,就要求學生必須選擇一個外系的學分學程,完成學程1/2的學分是畢業的條件之一。此舉在鼓勵學生跨出自己的科系,擴展視野,累積本科以外的實力。如果取得輔系、雙修或學分學程證書,還可向學院申請獎勵金。
理學院也重視實務經驗的培養,鼓勵學生至機構實習。為了讓實習工作能更完整、更連續,學生大四時可以修習九學分的實習學分,既滿足最低選修學分數,又能提早進入職場,專心學習。長時間的累積不僅能讓學生更熟悉職場生態及工作內容,雇主也能更了解實習生的性格與能力,增加學生留任的機會。

♨攻守自如.招生出擊

許多家長擔心選讀理學院學術味濃厚的學科,將來難找工作。但盧院長表示事實恰好相反,他認為目的性太強的學科無論是上課內容、或是人們的刻板印象,反而容易侷限就業市場;基礎理論學科則不然,這些學科的畢業生只要知識基礎夠紮實,可以進一步往自己喜歡的領域深造,進入職場後也可依工作需求快速培養適合的專業知識。進可攻、退可守,發展更具彈性,選擇也較多元。也因此,數理化學科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一向非常穩定,而上述理學院的課程規劃,也都是為了強化學生知識的豐富度和畢業後的競爭力。
為了解除高中生及家長的迷思、更加了解本校理學院的特色,教師們特別組成「招生特攻隊」,主動到高中校園介紹各個系所的特色,以及日後可能的職涯規劃。此外,也接受高中到校訪問,實地了解上課環境,體驗大學生活。
無論是課程規劃或是招生上的努力,都是理學院招生率和報到率維持不墜的原因。

♨善用時間.培養自主

盧院長說,現在學生的本質越來越天真且理想化,積極性卻相對減弱。未來競爭日趨激烈,競爭的舞台已經擴展到世界各地。除了加強學生的學科訓練外,學校在招生上吸收外籍生,或是本籍生移地教學,也是為了擴展學子的國際視野。然而這些舉措都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才能獲得更良好的成效。
過去學生能在社團中培養自主性,練習組織工作。然而現在卻有很多學生將重心放在課餘打工,若是因此忽略了課業,未能積極利用系上提供的豐富資源,實在得不償失。抱持理想固然是好事,但永遠要不忘學習,要記得「腳踏實地,勇往直前。」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