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創的種子—劉慧芬主任專訪

採訪撰稿/許可欣 104 年 01 月 22 日

一般人印象中的中國戲曲都是舞台中央擺著一桌二椅,主角畫著大花臉、拉高 嗓子唱著難以理解的歌詞。然而,本校的中國戲劇學系在系主任劉慧芬教授帶領 下,走出不同的道路。2014 年藝術學院聯合院展《靈戲—米蒂亞們》,結合東西戲 劇元素,激盪出令人驚豔的火花。

靈魂不死,何來米蒂亞們

和劉慧芬主任的訪談,就從靈魂開始。《靈戲—米蒂亞們》由劉主任編劇,她選 擇希臘悲劇中的米蒂亞、傳統戲曲名 劇《秦香蓮》和《王魁負桂英》,以 「靈魂的人間遊戲」為旨趣貫穿全 劇,三個在不同時空遭到負心漢背叛 的女人,因為妄想著擁有、渴望著擁 抱,在尊嚴被撕裂時,只能一而再、 再而三地採取強烈的報復行動;米蒂 亞、秦香蓮或焦桂英,都是同一個靈 魂,在一場場的人生中入戲太深,讓 自己陷入人生的困局,無法學會靈魂 的功課,只好在無盡的輪迴中,重複 相同的命運。

如此糾結的劇情已教人好奇不已,更特別的是劇中運用「戲曲表演元素」,讓東 西表演方式穿插劇中,就像靈魂穿越人生般,帶著觀眾穿梭東西之間,在各種多元 特性的衝擊下,迫使觀眾在觀賞的同時主動思索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部鉅作耗時一年半,從 102 學年度開始甄選演員,不僅於學期間進行每週 12 小時的密集訓練,寒假還將同學送 到北京戲曲學院,接受更嚴格的京劇表 演培訓。為什麼要投注這麼大的心力 呢?「為了營造一種風氣」劉主任如此 回答。過去幾年,系上的學習風氣不 盛,許多學生將重心放在課外接案,但 劉主任認為學生必須做好學生的本分。 他希望在這樣紮實的訓練下,讓其他學 生看見演出學生程度的躍升,感受到他 們的毅力,因此帶動全系的學習欲望。

國劇,是一種文創事業

本校是台灣綜合大學中唯一設有國劇系的學校,除此之外也只有國立臺灣戲曲 學院和國光劇團可以學習國劇。然而,相較於技職體系,綜合大學裡豐富的資源是 學習國劇一大利基,學生在校內可以修習其他戲劇、舞蹈、體育,甚至社會人文、 法律工商等各種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能豐富表演者的內心,使表演層次更為深遠 豐厚。國劇系中教授的文學、歷史內涵,也能成為養分,在不同領域知識的刺激 下,發展出深具文化根基的文創事業。

訪問時,其中一位扮演「米蒂亞」的學生剛好在場,他於大三從戲劇系轉至國 劇系,轉系原因和劉教授的理念不謀而合,他說:「出國時人家不會問我們莎士比 亞,只會問我們的文化裡擁有什麼。我不愛扮演金髮碧眼,念著又臭又長的名字, 我愛中國戲曲的角色和我們流著一樣的血,擁有相同的文化。」

劉教授一再強調:「國劇是寶,是一種文創事業。」看似冷門的國劇,只要經過 紮實的訓練,善用各種元素,便能利用它豐富的底蘊,應用在各個面向,例如空間 的運用、妝容的設計、人物創發的能力等。這些知識不僅能用在舞台上,只要經過 精巧的改良設計,也能成為文創商品,例如劉教授辦公室裡即有各種用國劇角色做 成的小相框、小擺飾。

國劇是寶,也需要識寶人

國劇再好,也要有人欣賞。明清、甚至民國初期時,國劇是只屬於高階人士的 娛樂;如今,劇場科技的發展讓一般 人也能輕易接觸國劇,舞台兩邊的字 幕、舞台的設計都使國劇更加親民。 不過,劉教授說:「別透過螢幕看國 劇,就像欣賞畫作要看原件、別看膺 品,想欣賞國劇就要進戲院,感受演 員和觀眾的互動。」

除了戲曲的推廣,劉教授也帶領 重新規劃國劇系的教學目標,創立 「戲曲表演元素教學法」,兼顧傳統戲 曲和現代劇場的多元能力培養,希望學生能了解戲曲的好,建立對戲曲文化的信 心,並以對戲曲的了解為基礎,發展出運用、創作的能力。

戲曲文化累積上千年,它不只是身段、台詞,更深具中華文化的內涵,它的存 在本身即是瑰寶,只待伯樂用心發掘。

劉慧芬主任小檔案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現 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戲劇研 究所兼任教授;中華戲劇學會常務理事。

專書著作:《古今戲台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 《原創、改編、修編 戲曲劇本編撰三部曲》《原創與實驗 戲曲劇本創作 新實驗》。

劇本創作:

京劇劇本: 《同窗記》、《救風塵》、《地久天長釵鈿情》、《未央天》、《新樊梨花》、《范 進中舉》、《目連救母》、《胡雪巖》

豫劇劇本《豫韻臺灣情》、《劉姥姥》、《美人尖》、《梅山春》

兒童戲曲 豫劇《錢要搬家啦?!》、京劇《武大郎奇遇記》

老戲修編 京劇《再生緣》、《嘉興府》、《青面虎》、《全本慶頂珠》、《梅玉配》 豫劇《包公坐監》、《楊金花》

實驗豫劇 《劉青提的地獄》

說唱豫劇 《阿彌陀埤》

實驗戲曲 《靈戲 米蒂亞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