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內幕的財金世界—王譯賢老師專訪

(採訪撰稿/許可欣 105年9月30日)
許多人都會將財金系和保險、證券、銀行劃上等號,但財金人的能耐絕不僅如此。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似乎事事都能被科技取代,財金人要如何發揮所學,保有一席之地? 財務金融學系王譯賢教授,為我們揭開財金神祕的面紗。

$ 財金,究竟在學些什麼?

除了一般可以想見的保險、證券、銀行外,財金人是公司資金運轉時不可或缺的角色。公司經營過程中會出現資金需求,此時, 想辦法募得資金、和銀行談判、設法降低利息、擬定還款計畫,讓每分資金能達到最大的效益,都需要財金人從中規劃斡旋。
站在銀行的角度,財金專業更是不可或缺。台灣近十數年來,企業為降低成本,大量外移,即使根留台灣,一旦發生境外資金需求,也只能向境外銀行借款。但借款時必須對外資銀行曝露大量公司資訊,無疑造成了許多經營上的風險。假如銀行比企業更早至海外佈局,就可以降低這類風險。
金融產業要在海外生存,就必須吸收海外資金,接受當地的存款及借貸; 加上各國的信用平台彼此沒有對接,對方因擔心個資外洩,提供的資訊不一定完整,而使派駐海外的金融人員面對極大的挑戰,必須「腳踏實地」的查帳徵信,親自上門查看貨物流動量,才能正確判斷是否核款。過程中不僅產生大量的人力需求, 更要求極高的敏銳度。
從企業內部到金融界,每一環節都彰顯產業發展對財金專業的需求,及財金國際化人才養成的重要。

$ 為邁向國際,進行多元訓練

為了讓學生提早邁開國際化的腳步,財金系除了開設兩岸財金法律課程外,也開設外籍生與本國生一同授課的整合課程,讓外籍生在課堂上介紹各個國家的法條或案例,分享不同的財金制度和思維,並讓學生們互加臉書好友,利用課後的交流增加接觸海外財金訊息的機會。
此外,語言能力和膽量也是必備條件。因此, 王老師要求他的每個研究生必須出國發表論文。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事前必須做足準備,使自己的專業更加紮實, 才能在台上以英文講述自己的研究,無懼台下的提問。王老師分享一個有趣的案例,一名畢業生到公司面試時,剛好是昏昏欲睡的下午一、兩點,面試官個個無精打采。他靈機一動,鼓起勇氣,開始背誦自己曾經發表過的英文論文,果然立刻吸引面試官的注意,也順利得到了工作機會。

$ 嚴格的教學,避免學生被淘汰

王老師開設「財金新聞分析」,培養學生對時事及時勢的了解和敏感度。期中考前,每堂課分析一則國際財金新聞,一則國內財金新聞;期中考後則由學生分組報告,報告內容必須從老師開出的媒體清單選擇,例如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或CNN等。此外,要求學生上台簡報前必須先與財金所研究生討論與演練,增加研究生和大學生的交流。
王老師要求相當嚴格,絲毫不給學生投機的機會。學生抽撲克牌強迫分組,報告時也沒有固定的發表人,由老師當天隨機點人。隨機的安排是模擬實際工作中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要讓每個人培養上台發表的能力。
這樣嚴格的教學,都是為了增加學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資訊的發展衝擊各個產業。對財金而言,科技讓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但科技是否會大量取代金融人力呢?王老師認為目前金融科技主要應用在銀行,特別是臨櫃服務,但臨櫃人員早就開始逐漸被理財專員取代,只要掌握足夠的專業,就不怕被科技取代位置。
金融科技能方便數據運算,例如以大數據分析薪資戶的消費模式,它取代的可能是程式計算,但數據背後的意涵還是需要人工解讀。這樣的變化,財金系學生除了學習程式運用,更能結合財金專業聚焦於資料解讀,強化對資料的敏銳度,也是財金系的價值所在。王老師相信不斷提升專業,就能讓自己免於淘汰,因此堅持嚴格的課程訓練。

$ 懷抱永不改變的核心價值

世界不停變遷,知識也不斷更新,但課堂上學到的核心價值不會改變。
在EMBA課程上,王老師發現許多工作資歷較深的學生習慣用經驗分析,然而,一旦身體或情緒不穩定,決策品質也會大受影響。但學習客觀的分析方式之後,便能了解如何以科學化的方式,使決策更加結構化。
王老師認為透過科學化的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未來職場上競爭的武器。再則,文化的學生自由、開朗、重視團隊合作,只要維持這些良好的特質,再強化自己的專業,保持開放的態度,他相信文大財金系學生的表現不輸任何人。
對了,最後一定要替財金人釐清一下,學財金的人比較容易知道股票內幕嗎?不,他們只是利用科學化的方法,培養了敏銳的觀察解讀能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