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龍珮寧)
文化大學的後山是知名賞夜景的必去景點,同條路上,還有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美軍宿舍群」,也會看見一棟周圍停滿學生機車、常被誤以為是學校附屬的建築。其實,那是「陽明教養院(簡稱教養院)」,全台北市最大的公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你是否曾走進去呢?
@智慧科技翻轉教育
文化大學機械系副教授柴昌維擁有多項專利,長年投入醫療輔具的開發。因為看到失能者及臥床者的不便,也意識到「銀髮海嘯」所帶來的長照服務需求,為解決長照服務人力有限的問題,柴老師以智慧科技設計輔具,例如,他設計的電動平移床可大幅減輕照顧者搬動臥床者的辛苦。
不過, 柴老師可不是成天窩在實驗室的發明家, 他投入南投原住民部落的科普教學已近20年,用心將專業融入弱勢族群的關懷,特別是原住民孩子的教育問題。
現在更將這份熱情帶到文化大學校園內,在他的「教育機器人教學實務與應用」課程中,固定帶領學生到陽明教養院,以「服務使用者」(教養院院生)為對象進行服務。教養院華岡院區內有200多位院生,多是中度、重度的智能障礙者或多重障礙者,每學期約有10多名院生參與柴老師的課程。
@動手玩積木 傳遞愛的溫度
週四下午,教養院二樓的餐廳總是特別熱鬧,幾張長形桌上隨意擺放鮮豔色彩、大小不一的樂高積木,院生與學生一同「玩積木」。參與課程的文大學生來自機械系、資工系、國貿系、行管系等,另外還有一些課程助手,如機械系數位機電碩士班研究生、科技創意研究社社團成員及教養院職能治療師及社工師。
柴老師在課程之初會先向學生介紹教養院環境、院生的情況及課程的任務,接著分批帶領學生到教養院,實地瞭解並與院生交流。一名院生有多位學生協助,由學生先做出模型,讓院生感受積木如何組合及變化,再交由院生自行組裝。每回與院生面對面的時間雖然只有1個小時左右,卻是誘發學生從關懷的角度思考的重要時刻。柴老師相信,這樣的交流會讓學生擁有關懷心,更影響學生未來的職涯,從人/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創作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作品。
學期的尾聲,教養院也會舉辦成果展。12月21日專訪當天,是學期最後一次上課。院生這天要交出成果展作品,都忙著低頭專注挑選自己的顏色組合,有些只有用單一顏色創作,也有院生以深淺的綠色組合成聖誕樹。文大學生們則在旁協助,或幫忙院生固定,或尋找符合的積木。
下課前,每一位院生開心地拿著自己的成品拍照,還小心翼翼的叮嚀職能治療師「要收好」,因為那可是要在教養院的成果展發表的作品呢!
@向障礙者學習 更多暖流湧上心
機械系等工科學生,往往給人較缺乏人文社會關懷的印象,甚至是「宅男」。有別於課堂上常見的「手機低頭族」,柴老師觀察到,這門課的學生上課時雖也低著頭,但他們是專注「低頭協助院生」,用心地認識多重障礙者及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此刻,學生的內心也起了漣漪。
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與身障者接觸,柴老師說,過去學生可能會覺得院生難以接觸,甚至有些刻板印象,經過課程的引導,他們學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漸漸懂得珍惜社會及父母賦予的一切, 因而啟發他們未來的創作,更能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
柴老師分享,機械系學生畢業前都要完成專題製作,目前有二組大四學生的創作,正是來自過去與院生交流而觸發的想法。其中一組為了解決院生餐具使用的不便性,特別設計「食用」輔具;另一組則觀察到,現今滑鼠按鍵的設計不利肢體障礙院生使用,於是撰寫程式以「無線藍芽」連接「搖桿」與電腦,盼改善院生使用電腦相關產品的困難。
@解決問題 回饋社會
從「看到需求」到「解決需求」,智慧機器人不僅讓工作效率加倍外,還能有效解決生活上的許多問題。柴老師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學生,同時也欣慰在學生的畢業專題製作中看到他們的反饋。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溫度」,傳遞溫度的方式各有不同。一群來自文化大學不同科系的學生在柴老師帶領下,定期到教養院與院生透過積木創作互動,讓學生「從心、重新」發生改變,淺移默化影響他們「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從「改善人類生活、解決生活需求」出發,探索科學,設計有用的產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