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選手的搖籃──認識中國文化大學棒球隊(下)

採訪撰稿/游淑峰

來自台東,身材不特別高壯,但頭腦非常靈活的陳進財教練於民國六十一年即入選中華青少棒代表隊。就讀美和中學時期,曾與後來有「棒球先生」之稱的李居明睡上下舖,後來也入選中華成棒代表隊,參加國際賽事,為國爭光。民國八十六年,因緣際會,他開始擔任文大棒球隊(美孚巨人)的教練與總教練,由於球隊比賽成績優異,幾乎年年獲得教練獎。直到大約三年前,他從總教練的位置退下,目前仍擔任文大棒球隊的副領隊,經常陪球隊練球。陳教練說,選擇在學校服務,除了工作環境相對穩定,最重要的是可以將所學回饋母校,傳承給學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 成為優秀的球員與教練

文大棒球隊目前有充裕的練習場域,每個星期一、三、五下午,會驅車下山到大佳河濱公園附近的觀山棒球場練球。星期二、四在學校體育館地下室,有室內場地練投球、打擊,也有一間體適能室專門訓練肌力。

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練球情形,陳教練開玩笑說,現在的球員是寶,以前的他們是草。以前的教練很嚴格,沒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只有土法煉鋼,練體能的方法就是跑操場。曾有一位隊員因為感冒向教練請假,教練叫他跑操場,一連跑了兩、三個小時,後來就沒人敢向教練請假了。他自己也有一次因為被球打到流鼻血,教練叫他用衛生紙塞住鼻孔,繼續打球。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投手練球有防護網,球員一受傷,醫護就上場,有時還叫救護車。

年輕時代表國家參加國際賽事,打開了陳教練的眼界,他當時便嚮往一生從事棒球運動;想到從球員退役後,可以擔任教練,為了能與不同國家的球員溝通,因此認真學起英文。他本身是阿美族人,但可不只會說阿美族語、國語,還會台語、客語和英語。

陳教練說,隨著運動科學的發展,擔任教練必須不斷學習最新的知識,以便在球員訓練方法、時間與強度的調配、投球與打擊姿勢、運動傷害預防,甚至戰術運用上,都能給與及時的指導,並且與時俱進。教練還說,擔任教練除了要關心球員的身心狀況,也要「不恥上中下問」。前輩可以問,同輩可以問,學生也可以問,這樣不僅可以充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同時能增加互動,是凝聚團隊向心力的好方法。

我問陳教練,擔任教練二十多年,閱球員無數,他覺得一位優秀的球員有什麼特質?這一題不在事先準備的採訪問題裡,但陳教練以王柏融為例,立刻非常精闢地回答:「優秀的球員通常都有很高的自我管理、自我訓練與自我要求的能力。當然運動細胞很好,也很聰明。」
對於球隊的發展,陳教練認為除了堅強的投手、守備之外,還需要延續文大棒球隊的傳統──優異的打線。陳教練經常勉勵球員,現在的資訊發達,可以從書籍、雜誌、電視、網路學習與觀摩很多的觀念與技巧。他也很重視球員的禮貌與德性,如果日後球員功成名就,即使只是回饋母校兩箱球,都讓他覺得很窩心,學校與教練的付出沒有白費。

◎ 永遠以文化大學棒球隊為榮

下午的觀山球場烈日當空,天氣悶熱,身著棒球衣,青春帥氣的棒球隊員先是整齊地熱身,接著依投手、內野與外野分開做各種不同的投球、打擊與守備練習,為兩天後開打的全國成棒甲組春季聯賽做最後的訓練。
不知這些球員當中,哪幾位將又將成為台灣棒球界的明日之星?但我想他們會記得當天慶功宴上,畢生關心文化大學棒球隊發展的彭誠浩先生所說的願望:「永遠以曾經身為文化大學棒球隊的一員為榮!」繼續在棒球場上發光發熱。